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般阳好家风 || 名动古今“高老佛”
发布日期:2020-10-16 09:27 信息来源:淄川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

高老佛名汝登,字自卑,号柳溪,是淄川城北月庄高家的七世祖,生活于明嘉靖、万历年间,因儿子高举而贵,并被皇帝敕封,尊称为“高封公”。又因乐善好施,所以又被人称为“高老佛”。

高汝登对父母特别孝顺,没有兄弟,有一个异母妹妹家里穷,他就把家里的田产送她一部分,平时也经常周济她。本族里、亲戚家有穷困的老人,他就养在自己家,去世了还准备棺椁把老人安葬;本族的小孩子们整天在他家里吃吃喝喝,满院里呢喃学语、嬉戏玩耍,长大了就为他们娶媳妇、送嫁妆。像这样的事情数都数不过来。

庄稼熟了,乡里有家穷的,任凭他们到地里随意摘取,就是恰巧碰上了,他也悄悄躲开,假装没看见。因为待人热情,到门上借粮借钱的总是络绎不绝,他都一一满足,从来不会说“没有”。他曾经从家里地下挖出一百多串钱,意外之财,他却全部分给了本族的众人。他说:“这是前辈留下的钱,今人应该都有一份。”他对金钱看得很透,谈起金钱财物,他曾经说过“钱算什么?其实就是粪土,积攒它有什么用?听任它流转,自来自去就行。”所以他家有四千亩地,而家里经常会看不到一担余粮。

高汝登仁爱忍让,经常为人排难解纷,乡里人有闹意见的,他就备下酒菜请来为他们调解,梳理一下是非曲直,吵架的人就服服帖帖,心悦诚服地和好离去。他神色温和,平易近人,与他一接触,人们那种焦躁的心理就顿然消逝。亲属乡邻有急事相求,他就撇下自己的事为人家奔忙,一定为人家解决了难题,他才算安下心。本家孩子有不弹人一指,不骂人一句的,他就抚着孩子的头颈说:“能做到这样,就是善根具足了。”

他年幼时曾随舅舅王崇义读书,聪明好学,强于记忆,有次忽然体力不支,晕倒在地,因此辍学。他常常为自己学业不成而深感遗憾,从而督促孩子们认真读书,经常陪他们读书到深夜,还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说给孩子,以提醒鞭策他们。于是二儿子高举中了进士,小儿子高誉成了文学高等,孙子们英名鹊起。孩子们走出家门,乡里人一看就知道是高家子弟,因为受高公熏陶,耳濡目染,行为举止文雅端正,自然与众不同。

高公热心公益,城里先圣殿及廊庑坏了,县令倡议重修,让乡民们捐钱修缮,高公建议说:“捐钱难,一旦挪用,就事情迁延,不能很快成功。不如每人各认定一处翻修,这样更快。”于是首先承担下最艰巨的一部分,带了个好头,其余的工程也都依次完工。

城南般河上的凌虹桥又高又窄,高公走在上面观察说:“脚稍微往外一垂,还能活命吗?”问起来,还真是有不少人掉下去摔死的,他就捐资在桥两边修了二百多尺石栏杆,使人行走方便,免于危险。后来大水把石栏杆冲坏了,他又改成结实的木栏杆。前后好几次,不怕花钱费力。城东北的五里河势当冲要,夏日大水澎湃,行人经常被冲走淹死,高公修石桥一座,又高又宽,河水不再为患。

高公身材高大俊朗,气度安闲,蔼然可亲,就是对僮仆,也是和颜悦色,从不闻训斥之声。朋友或官府差吏到来,一定坐下来亲切相待。得到人一文钱的好处,就终身不忘,报答百倍,还是觉得不够。而施恩于人的事,却过去就忘。人家稍有报答,就说:“这就很好了。”从来不奢求别人。家里的车辆、马匹、器物,全部拿到村里共用,甚至辗转传递不知传到哪里,东西没了,也不过问。

高公家境很好,却自奉节俭,衣服鞋子不破不换,并且十分谦恭,有事求人一定小心谨慎。有时遇人有小不敬,也只是委婉地以天理人情开导对方,不与计较。他走在路上遇到石头荆棘,一定弯腰拾起来放到路旁,免得后来的人碰上。不损坏幼芽,不伤害动物。他的生日在腊月,这一天,多有带活兔子来为他祝寿的,不接受怕拂了人家的美意,就拜谢收下。等客人都走了,全带上西山顶去放生。

高公为善惟恐不周,一生所行善事无数。每天寅时起床,凝神正坐,当天要做的善事,从鸡打鸣时已经想好了。就这样年至八十,无一日懈怠,最后无疾而终。高公去世后几年,乡里人思念他,为他建祠纪念,县里也把他祀在“乡贤祠”。他的事迹不但收入明万历、清康熙《淄川县志》,也载入《济南府志》与《山东通志》。
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