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般阳好家风 || 淄川毕氏望族
发布日期:2020-11-25 15:14 信息来源:淄川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

“淄西毕氏”源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。至其先人敬贤于金、元时自枣强迁居博山石塘坞,其父毕璇,生三子,长敬頣、次敬贤、三敬贵。敬贤一支后过神头庄;敬贵一支原居未迁;敬贤于明洪武初年迁淄川县西铺庄,而为淄西毕氏始祖,后世子孙称为石塘翁。石塘翁迁淄后,子孙以农为本,诗书继世,待乡人温良恭信,教子孙严谨凛凛,渐为淄川名门望族。期间,进士及第者五人,举人七人,授为官者上至一品下至九品有上百人之多。

 

淄西毕氏家训

(三不一守、三学一愿)

承前谟,不居间,不放债,不攻煤井;

愿后世,学吃亏,学认错,学好读书。

 

 

 

  毕  木  字子近,号舜石,晚年自号黄发翁,明嘉靖初年生,淄川县万家村人,淄西毕氏七世。读书多妙解,曾志于科举,但屡试屡败,年已三旬,仅为增生,儒官,遂弃举子业,改以“孝弟力田”为家法,训育子孙成材。事父母竭力承志,务得欢心,殁后,立祠悬遗像,并将己像侍侧,如事生仪,率子侄瞻拜。又立“责善簿”,朔望分别登记,告诫居家扬善抑恶。其序略曰:“古称父子为隐,吾非老悖,欲彰子过,正欲女曹惊惕,勿即匪彝耳”。并建“投豆亭”,亭中放一盂,每做一善事,便在盂中投一黄豆,做一不德之事,或有一不规不德之念,便在盂中投一黑豆,以此严加约束自己一言一行。其在亭楹联自撰曰:“检点身心,投豆亭中无黑子;怡悦情性,护花篱畔赏黄英”。毕木家教极其严格,谆谆教育后代,“守蒯谟,不居间,不放债,不攻煤井,学认错,学吃亏,学好读书”,并在记录《责善簿》的同时,率子侄到家祠中报喜或悔过,要求居家多行善事,远离罪恶。自己也以身作则,广行善事,值岁歉,里人贷粟,焚券数百缗。在其精培育下,诸子皆成材。七个儿子中,有一名中举人,两名成进士,都身居显要,木亦以子贵膺封十二次,累赠光禄大夫、太子太保、户部尚书。

 

  毕自严  字景曾,号白阳,毕木之子,生于明隆庆三年(1569),淄川县西铺村人,淄西毕氏八世。万历十六年中举人,二十年成进士。授松江府推官,持法平元,声大著,铭列周绍节著《三廉候传》之首。六年升刑部主事,颂浙江恤刑差。三次卓异,加右布政使,经四考治能益著。泰昌元年集采俊望,擢太仆寺卿。逾月,以佥都御史调任天津海防巡抚。事事创始,无军实可持,于是招募水陆兵万人,安排客兵万人,市战马千匹,战舰、营房、甲骨、军仗、火器皆备。增设镇海诸营。当时四方所募兵每天都有逃亡,自严报请皇帝批准,摄其亲属补伍,并请派很有武略的兵部主事来斯行为监军,加强了海防,提高了军队战斗力。时,山东白莲教徐鸿儒于邹滕起义,自严奉命简师五千会讨,行至中途,于弘志起兵密应鸿儒,景州告急,自严派行营将董世贤移军歼灭之。天启二年晋右都御史,兼户部左侍郎,督饷侍郎。运岁米、豆、一百四十万,草六百万。缓急得时,军无告匮,而节省奇羡银五万余,米、豆两万余,悉籍以归县。时,朝廷议讨伐朝鲜,自严认为不可,当俟请贡输诚,东征效力,徐许其封。此时,京师多次地震,自严陈言,以慎内批,节恩泽,惜人才,罢内操,四事极谏,语甚切直。

  崇祯元年自严任户部尚书。此时,军事频繁,国库空虚,出浮于入者三百余万银。自严历任后,首以节用之说进,下九边督镇诘问士马之数,核实欠赋,督察屯田,严格考成,汰除冗卒,停发蓟、密、昌、永四镇新增盐菜银二十二万,以穷窦孔,塞漏卮,务期上足国用,下苏民隐。崇祯二年自严疏请皇帝允准,广征廷臣建议,先后上陈二十四事,全都准予施行。使出入渐足相当。是年冬,京师戒严,一切需用,咄嗟立办,中旨一日夜数十下,削奏章亦数十上,自严面肿手裂,两月身未贴席,奏答无滞,事幸无乏,使援兵、守兵皆得宿饱。崇祯三年兵部请增天下用赋,帝令户部协议,自严不能制止此事,在已增五百二十万赋税外,又增征一百六十五万有余。后,自严上书陈时务十事,献利民之策,又以兵饷日增屡请清核,复气汰除内地无用之兵。崇祯五年秋,朝审,刑部循例以请,皇帝特诏自严主笔。是时门户分争,自严处事以公正仁义为准,执法不循私,而宰相温体仁,总理太监张彝宪事事掣肘,无法进行。乃上书请归。于崇祯八年以原官致仕。卒崇祯十一年,享年七十岁。


  毕自寅  字畏甫,号旭阳,淄川县万家庄人,淄西毕氏八世。天资聪敏,过目成诵,尤善研读《春秋》。为人意气轩举,志愿高广,持才傲物,不入世俗之流。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)中举人。授吴桥知县。明征收,裁驿传,节省千余金,代完前任欠解。崇祯四年(1631)冬,后金在辽东造反,朝廷调登州兵赴辽平叛。这些兵不愿往,沿途敲诈勒索,伤害百姓,行至吴桥,自寅抗兵劫,护百姓,拒付财物,并要求惩治违纪部属,得到官民支持。时逢朝廷考绩,因其政绩突出,升南京兵马司指挥,继升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。登州兵以大雪封路,长官殴打下属为借口,发生兵变,返回鲁中,抢劫血洗了沿途县城。史称“吴桥兵变”。后,某些高官,为推卸责任,把“吴桥兵变”原因归罪自寅,将其罢官。自寅归田后,以诗酒自娱,著有《拱玉园诗》、《志隐集》、《选石斋诗》、《毕氏志乘》等。

 

  毕际有  字载绩,号存吾,生于明天启三年(1623),淄川县西铺村人,淄西毕氏九世。清顺治二年(1645)拔贡入监,考授山西稷山知县。稷临汾水,累于空粮,入其境即请豁除。复著为令,置二簿,籍四民所业,朔望诣县,朱出墨入,无恒业者。置之法,而邑旋大治。任二载,擢江南通州知州。州设重镇,以柳将军仝春统其众。两人同日履任,相约两人相处须遵固有礼仪。自是,终其任无不和睦处,兵民亦和谐如友朋。通州沙洲出鳓鱼。前明定例,每年向朝廷进贡九十九条,朝虽已改,而贡价犹在。际有接任后,即上疏请免贡。民困以苏,康熙三年(1664)朝廷以“通州千总解运漕粮,积年挂欠,变产贻补不及额”为由,将际有免职。际有归田后,热心地方事业,参与续修了《淄川县志》、《济南府志》,著作了《存吾草》、《淄乘征》、《淄川城征泉录》、《晋游日记略稿》等。康熙十八年聘蒲松龄设帐于家,教其子弟,并在生活、著述等方面给予热情帮助,使蒲完成《聊斋志异》等著。康熙三十三年病卒。

 

  毕道远  字仲仁,号东河,生于清嘉庆十五年(1810),淄川县万家庄人,后居淄川县牛家庄,淄西毕氏十六世。自幼悟性很强。道光十九年(1839)中举人,二十一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作庶颉士,散馆授检讨。二十六年充山西正主考官,所得多绩学士。差旋,以御史记名,历司经局洗马,翰林院侍读、侍讲学士,日讲起居注官,咸安宫总裁,国史馆纂修,文渊阁校理,咸丰五年(1855)顺天乡试同考官,六年补行辛亥广西正考官,国子监祭酒,文渊阁值阁大臣,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,中书科稽查,礼部左侍郎,兵部左、右侍郎,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,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,总督仓场。遇事认真,能厘清历年积弊,故三任不改其官,升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十一年、光绪八年两充顺天乡试副考官,兼兵部尚书,特授礼部尚书,经筵讲官、武英殿总裁,玉牒馆副总裁兼顺天府尹。光绪帝恩赐紫禁城骑马,晋见皇帝无须通报和引见。其随带人员的规格连加到二十二级。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,皇帝急召诸王公大臣议策,多主和或依违两可,独道远主张以死相拼,维护国家主权。道远性倜傥,平居诗酒谈宴,议论风生,间杂雅谑,及遇事敢言,则侃侃不屈。光绪七年(1881)年逾七十致仕。
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