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般阳好家风 || 淄川窎桥王氏家风
发布日期:2020-07-13 16:16 信息来源:淄川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

 淄川窎桥王氏始祖贵明初从河北枣强迁至淄川县丰泉乡杨家庄,今之大窎桥庄。现已传至二十六代,三万余人,分布于多省多地乃至国外,大本营仍在淄川大窎桥。

 窎桥王氏,初来时家境贫困,以农为主,勤营和睦,世代孝友家族日趋壮大,至六世王崇义刻苦读书,明嘉靖十七年(1538年)中进士,官至宁波太守以后,人才辈出,科甲达第,仕官迭至,从嘉靖至明末百余年间就出了进士六人,官至知府少卿和侍郎,清代又英才迭出,有武进士一人,还有知府少卿待郎,尚书通政副将都司等,并涌现了一批文人,使家族显赫兴旺,累计明清两代共有进士7人,举人14人,诸生76人,二至七品仕官73人,其中二品5人,三品7人,四品12人,五品7人,六品21人,七品22人。


窎桥王氏百字家训

 

丰泉窎桥,淄邑之东。世代耒耜,勤劳耘耕。礼让诚信,家和事兴。贻谋忠厚,坦荡心胸。翰墨纷华,书香味浓。自强不息,砥节砺行。励精图治,仁爱大众。匡扶正义,积德余庆。斗转星移,精神永恒。先人德业,铭心继承。家训数语,寄吾后生。光宗耀祖,共襄族荣。殷殷切切。

 

 王  逵  字士理,号养淳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弘治元年(1488),窎桥王氏五世。公性淳朴,为人忠厚,不贪无义之财。同居四世,家人百口,团结和睦,不分灶,不闲言。有次路见有人丢失的三百余金,不纳入私囊,而是守在道旁,等待失主。但等了一天也未见有人来找,于是送官府,请设法归还原主。儿子崇义得官中州,上任时便道回家探亲。逵不高兴地说:“何事省我?”“为朝而受命,枉途于家,岂所望于汝!”仅让崇义住了一宿,就催他走了。这时逵已患病,崇义恋恋不舍,不愿离开。逵生气地说:“中都待理的事情很多,期望你赶快到任,你怎么可以在家停留拖延呢?人谁能无病,当知及时正确审理案件,使民无冤枉,这才是忠又孝,比你作儿女依恋在老人身边要好得多!”崇义走后一个月(明嘉靖三十九年)逵就去世了,享年七十三岁。以子、崇义贵,累封奉政大夫,刑部郎中。

 

 王崇义  字子由,号方田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正德四年(1509),窎桥王氏六世。嘉靖十年(1531)中举人第一名,二十六年成进士,授刑部主事。时有宫中女官谋叛逆事,世宗皇帝大怒,要尽歼其族,其他大臣都回避不言,惟崇义奏说:“这是内廷猝发事件,族人怎能知道呢?若一概论死,在法律上没有根据,不合乎律法,不宜涉及无辜。”皇帝觉得有理,下旨改变主张,因此,救活男女七十余人。

 秩满,升员外郎,继又升郎中,进阶奉政大夫,寻使视岁河南监狱,正当那里逮捕罪犯,他对犯人逐个评审,引经据律,平反冤案,仅平大刑就达一百二十多人,从轻开释者数百人。事竣,按其功绩,升太守,进阶中宪大夫。屠中丞侨,恳请崇义去他的家乡四明(即宁波),四明多宦官家族,不可治,崇义去后,奉职循理,进行治理。一次去天台,路见一少年在船上殴打怒骂一人,人已落水快要淹死了。一问,知这少年是屠中丞的家奴。为惩治这种野蛮行为,崇义不循私情,按律进行责打,并张榜通告其罪行。退休时当地官吏百姓再三挽留,拉着车马不放,恋恋不舍的送行,崇敬地说:“大夫解二千石若蔽履,毫不肯一作僚戚语。”

 嘉靖三十九年病逝。享年五十二岁,籍入祀乡贤祠。御旨建牌坊,有联曰:“筮仕西曹,辄抗疏洗冤阴骘,与公并懋;出守南越,即挂冠解组清风共,陶令争驱”。

 

 王  晓  字寅亮,号小田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嘉靖十四年(1535),窎桥王氏七世。其父崇义。万历三年(1575)擢浙江道御史,值覃恩授阶文林郎管都城。城内太监勋戚很多,请托者日百至,晓屹不为动,俱不往。都人称凛铁面之风。

 万历四年奉命视察两淮。当时淮盐获利很大,盐府为邪恶人把持着,晓到后,富商们天天唆使权要们来对晓进行威胁,晓毫不理睬,严察完毕,所收罚金比往年多二十余万两,都一一登记上缴。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。

 万历六年巡按浙江。此地宗派较多,他们结党营私,辱骂官员,不交田赋,欺凌平民,官吏无人敢问。晓到任后,严格执法,深入进行法制教育,使人们知道严重违法是必死之路,对严重违法者立即严办,并整治牢狱,严格对犯罪分子的管制。这样以来,社会风气大变,犯罪现象大减,许多贪官污吏望风解印而逃。有一个大绅买通官府放纵牢狱,以非法手段求得利益,晓得知后要弹劾他,诸吏都害怕,晓正气凛然地把官帽摘下放到桌上说:“土有蛀虫而不问,天子用这些官吏干什么,我这样做是为了以一职换得一方平安!”竟治之。

 万历十一年,大母服阙,补原官掌河南道,冬监武举考试。兵部尚书张学颜想让他的孙子考第一名,便托怀宁候孙世忠向晓说情,晓当面驳回。张大怒,欲对晓进行毒害,晓立即向皇帝上书揭发了张的罪状。令张以过失罪去职,此事遂平。万历十二年调任京畿。到职后,振纪纲,杜贿胳,绝财势,清风劲节,持重于朝,人人称赞。万历十三年升大理寺左寺丞。工作谨慎细微,同僚们称其“肠胃如一条绳,一视可尽,而详密精慎处匪夷所非思也”。表明晓的为人正直无私,尽职尽责。卒于勤劳苦,疾嗷病剧,于万历十四年病逝,享年五十二岁。

 时人评晓:“美髯髯,体貌修伟,神峰秀峙。性孤介,门无杂宾。见不平,好为人雪。疾不仁,好面质责之。为官持正秉公,不畏权贵不受请托,执法明允,无纵无宽。风节皎皎有朝阳鸣凤之称”。

 

 王载扬  字汝宾,号见山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嘉靖十二年(1533),窎桥王氏七世。四十年中举人,万历十九年(1591)成进士,二十年任南直隶淮安府海州知州。到任后,整顿吏治,申明法令,杜绝贪取、侵夺,严禁吞噬。继而带头捐俸筹资,发动百姓盖草房,建露天粮仓,开辟道路,疏通河流,开荒种田,改良耕种技术,修复宣圣殿,办学校,并加强边防,辟教场,建演武厅,募民兵数千,结以恩义,教授戚继光鸳鸯阵法,使民知兵无恐。

 在加强海防中,上司叫增长城墙。载扬反对说:“时值大灾之年,若役百姓去筑城墙。无异摧赶饥民送死,不如深挖城外壕沟,不但用工少,但可使城墙突起,如引潮水入壕,同样可使城池固若金汤。”军队要将兵进驻城内,引起百姓不安,戴扬说服当事者说:“兵是用作往来捍卫海疆的,让他们驻在城内,有谁来守海疆啊!”海上有很多渔船,近来当事者议定,要每船缴钱八百金,渔民不满。载扬得知后急去商讨,免除了此项规定。此外,当地还有许多无名强征百姓无偿劳动等扰民规定,载扬到任后也都一一清理,宣布废除。

 载扬的这些举措施,有力地维护了百姓的利益。海民们于每年夏季在海上举行一次集会,称颂载扬的大恩大德,成为海上一大奇观。

 载扬素奖善,谨避恶,论事持正,不规利,不御华,不诡随,渴于赴义。辞官回籍时,海州百姓恋恋不舍,赠送看花石、酸枣树以作纪念。以石、树相赠,表达了百姓对载扬坚如磐石的深厚情谊。载扬回籍后,居家课耕读,在其园亭匾额上题字“从好”,写其对联云:“闲生名利无千处;乐在纷华不足中”,表述他一生为人、处事的原则。于万历三十三年逝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
 

 王君赏  字汝懋,号四山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6),窎桥王氏七世。三十七年中举人,次年成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封朝鲜副使,赐一品官服。秩满考绩,擢浙江监察御史,敕封文林郎。举劾不避权贵。出视河东盐政,剔除贪官污吏,打击豪强,使盐政得以治理。所得盐利较以往多收数万两,全部购买荒地,组织军民开垦,增收军粮和税银,并修复太原府儒学,兴办教育。

 继而巡视秦中。去前,江陵托君赏说:“秦中巡抚与我是儿女亲家,听说他执政不好,很不得下属人心,请去后帮助周旋。”君赏对曰:“秦抚若好,我怎敢不唯命是从,若其不贤,我岂敢枉朝廷王法。”说罢拱手而去。到秦川后,经调查情况属实,即上奏弹劾秦抚,将其罢职。江陵大怒,买通上下,以微罪将君赏贬斥降为许州州判。君赏到任后铁石冰心,严行职守,六个月后,提升为开封府推官,次年升刑部主事,历员外郎,升按察使司浙江水利道佥事。浙江滨海多水患,君赏组织筑堤捍海,亲自参加劳动,不辞辛苦,治理得很有成效。继调秦州治兵,使军队和睦、统一,地方稳定,升陕西苑马寺少卿。莅一年,请准辞职回籍。

 公家居三年,于万历二十三年(1595)逝世,享年五十九岁。

 

 王鳌永  字克巩,号蘅皋,又号涧溯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万历十六年(1588),窎桥王氏八世。天启四年中举人(1625)。次年成进士,授湖广襄阳县知县。他到任后,针对此地皇族、官吏骄悍,民多诉讼,号称“难治”的情况,清除恶吏,抑制豪强,改革县治,使民得安。又针对当时赋税繁杂的实际,事先加以筹划,作好准备,应付急需,使民无烦扰之苦。当时襄阳银贵钱贱,每钱一百八十文。商、民惶惶不安。他立集绅民酌议,定为一百三十文,令民得以钱纳税。粮官零收总卖,集银上交。令下三月,钱价顿平,在任五年之内襄阳钱价不降,农民无加耗之累。百姓感恩,刻石立于县内,以颂其德。

 崇祯四年(1631)调任宜城知县。其地当交通孔道,设邮传驿站。宗承天府皇陵的掌权太监,人称中贵人,放纵、蛮横,常派人到驿站索马取乐,鞭打驿卒,甚至将马玩死,还要索赔。百姓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。有一次,驿卒未报,中贵人之奴,来驿站打驿吏几死,公立即派人将肇事者召来,捆打一顿。令他回去告诉中贵人,此种事今后绝不允许再发生,中贵人奴找郧阳巡抚,荆襄备兵使为其报复。上司来文责鳌永“不宜轻忤贵人”,迫其“往谢”说:“不照,恐羞刁难入鞘耳”,鳌永断然拒绝说:“若辈得以此罪去官,虽没齿无恨矣!”毫不屈服。自此,终任无敢扰驿卒、多索马的了。

 崇祯五年升户部主事。行前,他将在任宜城所集的罚金公费,一千七百余两全部代输本县新的军粮,官俸,百姓感德,立生祠祀之。他莅任主事,处事严谨,察核宣化、大同抚赏,清出冒领银四十二万两。后督山海关清核新饷,查出仓委侵没,得米六万石,豆九万石,全部归公。

 鳌永济世为民的思想由来已久。分家时,对祖产,以兄弟先挑选。弟侄家贫,叫来与己同住。为官时,将田产尽与弟、侄,不留寸土。友人家贫无棺葬母,将自家价值万金的棺木赠与。在任期间,时时为民,为官清廉。调任时自书:“归装唯有图书在”。

 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京师,令其追赃助饷,不从。后李自成党夜袭青州,城破,鳌永被害。时顺治元年(1644),享年五十七岁。

 

 王  樛  字子下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天启七年(1627),窎桥王氏九世。鳌永次子。幼颖悟绝伦,九岁从父通州署中,读左傅文选诸书,过目辄不忘。十四岁补邑博士弟子员。清顺治元年(1644)父在青州遇难,樛血草疏,请兵复仇。事定,世袭授銮仪卫指挥佥事。顺治五年改镶兰旗拜他喇布勒哈番。顺治六年姜瓖叛变,樛充领火器西征,谨尊母亲刘淑人之命,所到之处,爱护百姓,少杀生。城既下,诸军有入民宅抢劫者,樛制止曰:“吾辈阅险多矣,家资尚不能保,敢妄求耶!”年余,凯旋归来,时国家经费不足,顺治十年世祖下诏求言,樛上《陈钞法》,陈述利弊甚悉,并自缮清字疏以进,世祖异之,诏入内院授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,尽心校核清字,翻译核正朝廷内外奏章。十八年改内秘院侍读,至秋裁缺,复候补少卿,康熙四年(1665)授通政使司右通政,加一级进阶中宪大夫。

 淄川官府丈量土地时,执行者私将法定每“步弓”三尺二寸,缩为三尺一寸,引发群众反对,樛出面使执行者改正过来,稳定了群众情绪,亩额以清,尤为百姓之利。淄川官票盐税被坏人操纵,课税压在百姓身上,樛调整将官票归商人,让商人办课税,使乡民深为受益。淄川向朝廷进的狐皮供奉,百姓深受其害,樛帮助交涉转为免供。其他如替穷人买棺材、还债、赎身等不胜枚举。

 樛助人为乐,忠人之事,急人之难,慷慨解囊,周济难者,毫不吝啬,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,终生淡泊明志,并要求家人不染侈奢之风。康熙四年以病卒于官,享年三十九岁。去世后,家人各箱柜搜遍,仅得银百两,殓衣棺椁没法办置,以致贷借他人。上至士大夫,下至背驮肩挑小贩,都为之伤心流泪,被人思念、祷告、祝愿,纷纷传颂他的美德。

 

 王敷政  字代工,号澹庵,原名敬正,字寅卿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明崇祯九年(1636),窎桥王氏十世。幼而卓颖,诵读博洽。清顺治十年(1653)十八岁,补博士弟子员,十二年,随从叔樛抵京居住。隶籍旗下,入太学肄业。潜心研究,贯通满汉,康熙二年(1663)中顺天府举人,特旨不俟会试,即以举人录用,授县令。康熙四年,樛逝世,无子,政承其嗣,弃本职,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。时圣祖下诏求言,政乃草疏条陈四款,剖晰详明,切中时弊,利其经济,适中圣意。康熙六年诏修《世祖章皇帝实录》,钦取政入国史院充纂修官。康熙十年《实录》告成,改授吏部考功司郎中。十二年升内阁侍读学士,授阶通议大夫。日侍禁闼,夙夜匪懈,至于清字文义,刻苦研究,凡内外章疏,悉以得政译之为无憾。不惟征信于友,且深获乎上得加四级,进阶资政大夫。康熙十五年四十一岁,奉命代祭西岳及诸陵,峻事归来,行李萧然,清风满袖。十八年七月,政在署中校译章疏时 ,突遇地震,头颅被伤,康熙十九年病卒于官,享年四十五岁,钦赐祭葬。

 政一生于国事尽职尽责,于乡里关心备至;于家事,孝敬父母,和睦兄弟,敦宗睦族。康熙八年生父逝,九年乞假回籍营葬。事无大小,无不中礼,面目黧黑,形容枯槁,道路同声称孝。尤笃爱诸弟,兄弟分炊时,辄辞田产不受,尽给诸弟。遇年岁饥馑,子侄婚丧嫁娶有困难者,无不竭力帮助,事关桑梓,无不用情解困。淄邑每岁飞差解运车木等项,动费数百金,政遣人检视,代为输纳,省里甲金钱无算。凡本县有苦累差役,有求未始不应。邑人有官事挂误入京,辄为区画,务使脱患,而后乃安。如此等等,邑人久颂不衰。

 

 王培荀  字景叔,号雪峤,淄川县大窎桥村人,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,窎桥王氏十五世。荀天生聪慧,自幼攻读经书、古诗文词,终生不辍。十九岁入学宫,道光元年(1821)中举人,居乡试第四名,此后六试不第,以设帐教书谋生,先后在山东蒲台、长山等地授课十四年。尚书毕道远,郎中王建本等皆出其门。

 道光十五年会试落榜,适逢朝廷开设挑场,以孝廉方正获大挑一等,分发四川。历任丰都、荣昌、新津、举文等县知县。二十三年任乡试同考官,特授嘉定府荣县知县。初到荣县时,县有巨盗,前任莫敢惩治。荀到任后,廉悉其踪,躬率丁壮擒之,绳之以法,邑始安谧。荀为政不尚烦苛、专用文学以泽吏治。常以朔望集诸生讲经义,必反而归诸身心。暑处有听雨楼,政暇辄集邑中浚髦,赋诗其中,拨其优者付梓,以奖励之。由是士人鼓舞,多娴风雅,而风气为之一变。莅荣六载,颂声翁然,有王“婆婆”之称。荀性鲠直,不喜滥交,驭下严而有恩,居官未尝要名,虽所官之地政绩卓然,而以不善事上官,当道不悦,也不介意。因而在川居县官长达十四年未获升擢,于道光二十九年任满致仕归里。

 荀返里后,主讲般阳书院,启迪后进,循循不倦。荀利乡里,任荣任怨不辞。喜俭约,于故旧多提携资助。兄弟窘乏皆予接济。荀平生以读书为性命,晚年专宗杜陵,病重将逝,犹手一卷不辍,吟哦杜诗不倦。卒于咸丰九年(1859)享年七十七岁。

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