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般阳好家风 || 淄川韩氏家风
发布日期:2020-09-17 09:52 信息来源:淄川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

“淄川韩氏”系邑中望族,人丁兴旺,人才辈出,明清之际科第蝉联、勋名接踵。当地流传“一榜中三进士”、“一时有三巡抚”、“四世承恩”、兄弟并掇巍科等说,也侧面反映出当年韩氏家族人气兴旺。纵观韩氏治家之道,这些都与家族内诗书传家、勤学上进分不开。其先人亦有捐资、代劳、供族人子弟上学、兄抚弟、抚义子成进士等范例,体现出良好的重学重教族风。

 

 淄川韩氏家训

 

维始祖迁自枣强,卜居于淄邑阿里,奋迹创业,光大弥彰。或宰花封,或绾银章,或事诗礼,或业农桑,家传忠厚,子姓淳庞。在修厥德,长发其祥。

 

韩  相  约生活于明成化至嘉靖年间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五世。其始迁祖名子始,号景文。景文公为军籍,勤王事修摩天岭淄河水堤,由河北枣强徙广饶,因故再迁淄川定居,后曾遭小人暗算,几乎家破人亡,亏有兄二人相助,才度险境。家计渐平安后,遂督子孙课读事科举,至四世便有春公中贡生,官嵊县主簿,泰公成廪生,成邑中书香之家。至五世相公,为泰次子。相公少亦明慧,又受家庭父祖影响,读书用功,仕进心强,遂于正德丁卯(1507)会试经卷第一名,中举人,授官山西河津县知县,开韩氏仕朝廷命官第一人。河津地处沃野,地利人和,特产丰饶,时又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,故农商活跃,经济繁荣,有“日进斗金”之说。相公为县主,自然官俸生活日隆不菲。相公所得便济助家中子孙努力读书,用功仕进,竟相光宗耀祖。至七世族孙辈中,便甲第文学,科第蝉联,先后仕出进士2人,诸生18人,为官者14人(其中二品一人、三品二人),酿出韩氏赫赫盛日,朝野羡称“八扬三善”辉煌,邑中最显望族。这都是相公的良苦用心与资助,力督之证之功。

 

韩  弼  约生于明弘治中叶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五世。弼公性情耿介,坦诚正直,敬宗睦邻,乐施于人,凡事公允大义,从不与人争竞袒护。在家中勇于担事。弼公一生农耕,安居乐业,勤勉度日,安康自娱。

弼公对家族、对国家最大的贡献,便是哺育、培养子孙成为栋梁人才。彼时,韩氏家族深谙祖宗忠厚开基、慈良传家、得之殷实家世之不易,督导全家老少努力读书上进,为国为家效力。时弼公先后有四子、十七个孙子及诸多曾孙,为家族最盛一支。盛年的弼公专心照料、培养子孙们治举子业,先是家塾,继而风雨无阻地接送他们去村五里之遥的“槐荫书院”上学。后人争先上进,立杆见影。终现后辈人才济济,弼公有子四:思文、思武、思同、思学。长子思文,因其孙泞官至万历乙卯科武举,授为昭勇将军、山西掌印司都指挥佥事、京营参将,故赠思文为昭勇将军、山西都指挥佥书指挥佥事;思同亦因孙源官职显贵,亦诰赠为中大夫、太仆寺卿、兼省祭官;思学,为例贡生,官江南长洲主薄——此既世传的韩氏“文武同学”,隆盛族支。孙辈们,及第进士三人,举人、贡生等六人。授官二品一人,三品五人,四至七品曾孙辈更是科弟蝉联,仕官高位,从而开创出“淄川韩氏”家门历时近百年的“八扬三善”盛时。

 

 韩思武  字守正,约生于明正德间,卒于万历丁亥(约1517-1587)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六世。思武公生性恬圹豁达,敦厚而公,对事不对人,厌恶背后说人,从不说人过,一生不事生产琐碎,但喜周济贫弱,助人为乐,尤以孝亲闻名。思武公赋于正义感,曾为一名傅杜君者,因其被村中豪者诬枉而无计,思武公挺身而出,帮助傅杜君辨理申冤,终使其申辨清白,感思武公不尽。此事不但得里人公评,连掌管学校的师儒也极佩服。所以,例以授“经卒业太学”,准以秀才身份毕业于太学。

思武公在乡间是出了名的乐施好义。他家有田千亩,租赋颇丰,但每年科终岁入后,他便见有贫困家,周济米粮、柴薪,毫无为富陋风,得享公誉。

思武公“以明经卒业太学”后,人皆劝之往仕途进,去赴考做官。思武公却坦诚而言:“我年青丧父,依母成人,从不忍心离开吾母,况且,吾今已届年高,子女依仗,能为了做官得那五斗之粟,而弃膝下之欢?”亦在家专心课教诸子,寄望于后人。有志者事竟成,明嘉靖甲子长子萃善中举,万历癸酉三子取善又中举人,第二年萃善进士及第,万历三年三子取善又中进士,两子又授高官,且宦绩卓显,次子明善也以杏林医术,被授太医院吏目。“兄弟进士”、“韩氏三善”,一时成了朝野佳话。

 

韩卿扬  字振庵,约生活于明嘉靖至明末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六世。公少年英才,每每皆考第一。万历间考中岁贡生,被授官兴化县训导,恪尽职守。此时,其侄浚正执掌河南道事,虽相近咫尺,却对人不放一言。致仕后,因其德政,品高仁厚,连连五次被邑人荐为乡饮大宾。后世子孙皆成士大夫,为邑里所羡慕。

卿扬公之父思文,思文公有子八人:俱扬、道扬、友扬、廷扬、岳扬、公扬、卿扬和朝扬,世称“八扬”。俱扬官为省祭官;道扬有医术,为人孝友,以孝道名邑里,治家尤力,维持八兄弟老少四十人名合居四十多年,他教家人勤俭持家,曰:“用当,其可之谓俭,不失其时之谓勤,非徒节啬劳苦也”。传为名言;友扬无嗣;廷扬,因子浚贵,累封文林郎、广西道监察御史;岳扬,官布政司经历,因子泞贵,诰赠昭勇将军、山西掌印都司佥书、都指挥佥事;公扬,增监生,文华殿中书舍人,因子冲贵,清诏赠文林郎、陕西白水县知县;卿扬(如前述);朝扬,岁贡生,历文水县知县;朝扬,廪生。如此“八扬”兄弟,人人都不凡不寻常,时为世人崇敬,开创了韩氏家族的又一族支辉煌。

 

韩萃善  字约庵,约生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,淄川县阿里人“淄川韩氏”世。于明嘉靖甲子(1564年)中举人。万历甲戍(1574年)中进士,授官常州府推官,以后历任南京户部主事、员外郎中、山西太原府知府、浙江按察使司副使、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。激流勇退,便上疏乞退,朝廷准奏,按原官职待遇终养。晚年曾别居于淄川城侧。

萃善公为官为事较早,至修县志、续家谱隔时太长,故志、谱中只记其官位,很少其官事,现存旧《淄川县志》中尚留有其于万历二年为修县学宫而写的纪文一篇。他说:修建学宫乃“王教之兴,世道之隆,国家灵之庆,胥赖此也”。看出他重教兴学之殷殷痴情。这次,他还捐资助力为幸。现在民间还传有口碑,说此公性情和善,为事谨慎,无官瘾、无奢求,只求官清民安,故年尚壮力,便上疏归里。

 

韩  浚  字晶宇,约生活于明嘉靖至崇祯年间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八世。于明万历丁酉年(1597)中举人,书经第一名,万历戊戍年(1598)连捷中进士,遂授官嘉定知县,不久,提拔为广西道御史、两浙巡盐使、江右巡按,再入掌河南道、大理寺丞,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、巡抚保定。

浚公性情耿直,敢谏敢说,忠心为民。万历中叶后,神宗皇帝亦懒于朝政,终日在后宫玩乐,不理国是,但敢说敢论者不多,而浚公为国不计个人安危,上疏说皇帝“积怠成玩,积玩成驰”,驰政误国,于民为害。当时朝野闻言,都称赞浚公胆略,切中弊政。为河南道台时,辅佐监察官员秉公执法,依法行事,对事关国家法典大事,不遗余力地推行,审慎认真地办理。任大理寺丞时,正值山东地方大歉年,浚公倡议请朝廷拨款赈济,朝廷从国库调出十万金钱,赈济无数灾民活命。在初任嘉定知县时,惠政尤多。上任伊始,他便对流行时弊进行革除,巡盐两浙时,对皇上滥派太监到处设卡、滥收船税十分不满,他上疏谏止说:“湖口一税,独税监征收。而穷凶极狡之李道,招集亡命横行于江上,凡遇商人报税,本监批加罚,动以千计”。而税卡前面系石崖,舟触即碎,十分危险,谏议立即撤卡去税。浚公每每以利民保民为旨,深得民众拥戴,嘉定等地邑人感其恩德,以名宦载入县志中。崇祯末年,浚公病卒。

 

韩  源  字逢之,号乾宇,约生于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,卒于康熙四年(1665)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八世。于明万历己酉年(1609)中举人,礼记第一名,崇祯戊辰年(1628)中进士。授官郾城县令,又调固始县令,有政绩,欲升为监察御史,却因故改为礼科给事中,戊寅年(1638)因考选失上意,皇帝不满意,被罢官归里。清初,源公被邑中戚宦王鳌永举荐,授原官礼科给事中。又升太仆寺卿,不久晋正卿,壬辰(1652)以太仆寺卿官通政使司右通政事,时年七十二岁,仿古人七十悬车之义,自请辞官归田。

源公少亦聪敏,性格仁厚,办事严谨有方,善断讼案,邑人称源公办案“神明”。在多年的为官办案中,曾多有人欲行贿,源公严词拒绝,故官位节节高升。

源公对百姓疾苦深有所知,在郾城任上,他深入民间访察,得以民生实情,便下令削减苛捐杂税,改革徭役办法,抑富济贫,对刁猾投机者,施以重典,多方减轻民众负担,深得民心。

入清后,初为礼科给事中,他见江南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,便不顾个人安危,主动请求前往苏杭、松沪等地,宣诏抚民,使该地很快安定贴然。源公里居期间,亦多惠民实事,他主张倡导修县义仓、路桥多矣,口碑满传里巷。源公因管通政使司事故称“银台公”,因其耿直忠国,故朝廷誉为“直臣”,并挂匾于大门上。有子二人:茂椿、茂柯,亦人称韩大千、韩二千者,皆为官惠民,人至今不忘。

 

韩茂柯  字贯四,约生活于清初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九世。邑庠生,以官生考授弘文院中书舍人,转国史院,掌典籍事,敕授徵仕郎,升山西潞安府同知。柯公为官清慎正派,人民拥戴。任上,首先革除“行户”,柯公则自己带头从千里外的家乡运来粮食、布帛供用,大大减轻了邑民负担。柯公分管执掌狱讼法律,勤恳办公,依法判案,使讼无科罚,案无留牍,判处了很多大案要案难案,府邑官民皆誉有“神明”之颂。柯公勤勉劳累,积劳成疾,竞卒于官任上,吏民皆痛惜。待往家乡运棺柩时,老百姓自动在路侧拥柩送灵,络绎人群二百余里而不绝,可见之得民心何如此。

柯公与其兄茂椿公二人,世称“大千、二千”,皆导出民谚说韩氏“南山到北山,文武出两千”,成邑里对韩氏的钦慕之声。

 

韩競秀  字千岩,约生于明末至清康熙年间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九世。清顺治乙酉年(1645)中恩贡生,授陕西西河县知县,继升淮安府河防同知,此任上,竟秀公对原河工中的弊俗陋规逐一清理,该废除则废除,该修正则修正,则役工称善;对原来的一些河务遗留难判案件,其逐一审核,查清案情,数十疑难案件都依法公判,社会、案犯都称廉明。

 

 韩  理  字温甫,约生于明末清初,淄川县阿里人,“淄川韩氏”十世。于清顺治乙酉年(1645)中举人,己丑年(1649)中进士,授江南松江府推官,分管监察漕运。又以子维翰贵,敕赠文林郎、盖平县知县。公性淳厚,为人端严。任上,理公依法核查税费收入,严格按例兑付,该收该付者依律办事,对不合时政的旧法旧章,一概革除,重新颁行适宜新政的法度。如此以来,为松江府民省却了数万金钱。后来,管掌着府衙印章,认真管理府事。松江为海城,时有海盗海警事,为了应付突发事件,保证安全,便同署官研究多种方略,教导属官应变保卫措施,加强城防,使其执政期间,虽几经海寇侵扰,松江府城皆人民却平安无虞。因此,当时的高官曹熏、太史许纉,都写有传记和德政碑记,赞扬理公的为官为人。只可惜者,理公方年轻力壮,其才略尚未究其用,于任上病卒。赠文林郎。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